正畸与颞颌关节问题(3)
发布时间:2020-01-08
发布时间:2020-01-08
正中关系位是一个范围,不是固定的位置。
既然髁状突的正中关系位是由肌肉确定的。那么去除牙齿的咬合尖窝定位关系,就能把肌肉的功能显现出来从而确定髁状突的正中关系位。这个东西就是合板:比较著名的是lucia前牙咬合板,前牙有接触,后牙没有接触。以此去除牙齿咬合对肌肉的干扰。但是,Karl比较了使用咬合板和没使用咬合板对髁状突位置的影响:发现牙尖最大交错位时髁状突的位置和没有咬合控制的髁状突的位置相比,两者间没有显著的差别(水平向相距0.37mm,垂直向相差0.57mm)。这么微小的差别,不具有临床意义。反过来想一下,凭什么认为肌肉确定的髁状突的位置就是健康的、理想的?事实上,颅颌面的肌肉、颌骨、关节、牙齿彼此之间的协调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2)正畸诊断需用合架吗?有几种合架,可调的,半可调的,平均值合架。在我眼里,就是模拟每个患者的关节结构,上下颌骨三维位置关系,评价牙齿的位置是否适合个体的患者。1970年Roth将合架的理念引人正畸诊断中:通过合架,正畸医生可以从三维 角度更清晰地认识上颌骨的矢状向、横向、垂直向的位置关系。合学理念的正畸大夫们认为正畸人群中18%~49%的人需要使用殆架帮助诊断。如下情况的病例需要合架协助诊断:正颌外科病例、成人正畸、TMD、先天缺失牙、功能性反合、中线不调、开闭口运动轨迹异常,Frank Corday在RW中提倡使用Roth颌位运动记录确定髁状突正中关系位置。但是如何确定正中关系位置一直很模糊,争论很多。方法也很多。首先正中关系位置是一个区域, 不是固定的位置,而且正中关系位置还要因人而异。合架很难模拟出髁状突的真实位置。大约半个世纪以前Posselt创立了"terminal hinge axis"(终末铰链轴理论),他认为在下颌开口之初的20mm范围内,髁状突在关节窝内是旋转运动,达到最大开口度之后髁状突开始平动。 而且在他的年代,当时的正中关系位还是单纯地认为髁状突应该在关节窝内最后的位置。合架就是根据这个理论基础设计的。1995年Lindauer研究证实,下颌开闭口时,髁状突在运动时转动和平动同时存在,并不是单独分开存在的。而且转动和平动的比例还因患者而异。这说明,实际上髁状突的铰链轴理论是错误的而且不存在的。
(3)Posselt铰链轴理论:很多客观评价研究发现:临床医生其实无法通过咬颌记录确定髁状突的正确位置。很多的MRI影像的解释往往是一些医生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而加入的一些主观解释。此外,用合架确定的下合骨位置和不用合架确定的下颌骨位置,相差只有1mm,而且这仅有的1mm主要受到垂直高度的影响。这1mm对临床诊断的影响基本上微乎其微。
上一篇:正畸培训丨关于牙根吸收的临床思考
下一篇:关于牙根吸收的临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