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正畸学:微型种植体在口腔正畸中稳定性的研究进展(2)

发布时间:2022-08-02

骨密质厚度可因年龄、口内区域、面型等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Wang等的动物实验中,成年组的骨密度、相对骨体积、骨密质厚度和最大拔除力(Fmax)均高于青少年组,更有利于支抗体的稳定;Chopra等的研究中也显示,年龄高于15岁的植入组可获得更好的稳定性。综上所述,青少年患者的植入风险明显高于成人,植入成功率也更低。一些学者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20~45岁成年男性进行数据采集,并对155例样本进行分析,将其按照面型的不同分为低角型、高角型和均角型,得出结论:低角型相应部位的骨密质厚度最大,其次是均角型和高角型。Tozlu等认为,低角型患者所受咀嚼压力较大,根据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原理,需要更大的骨量对其进行应力分散和支撑,从而导致其骨密质厚度较大。相对应地来看,微型种植体支抗植入的初期稳定性在高角型患者中较差,脱落率相对较高,临床医生在对高角型患者植入支抗时应当格外注重术后护理。

口腔中不同部位的骨密质厚度不同,对于上下颌骨而言,其在前牙区无明显差异,从前牙区到后牙区呈现逐渐增厚的趋势。Lim等的研究认为,在上颌,尖牙近中至远中段的骨密质厚度最大;在下颌,从前牙区到后牙区骨密质厚度逐渐增大。此外,还有许多学者根据与牙槽嵴顶的不同距离(2、4、6、8 mm等),从垂直方向研究了骨密质厚度的变化情况:其结果均显示在距牙槽嵴顶2 mm处骨密质厚度较大,4 mm处最小,而后呈现随距离增大而增大的趋势。2 mm处的骨密质厚度较大的解释可能为:此处有骨密质和牙槽骨的融合,导致骨密质增厚。经多方总结,Lim等认为上颌距牙槽嵴顶6 mm处、下颌距牙槽嵴顶4 mm处的骨密质厚度最适宜微型种植体支抗的植入,最适于植入。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骨密质厚度越大,所受的应力越小,但是这种变化关系在骨密质厚度大于2.0 mm后则不明显;一些学者的研究也证实,在某些骨密质厚度较大的样本中,植入种植体失败率较高,这也提示最适宜的骨密质厚度存在一个范围,而并非越大越好。

骨整合是保证种植体植入后长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植入初期,微型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主要依靠骨密质和种植体界面的紧密接触,而非尚未形成的骨整合。在大多数情况下,微型种植体支抗是作为暂时性的支抗装置使用,因此为了便于治疗完成后拔除,不希望植入后产生过为紧密的骨整合。而对于支抗治疗期较长、对长期稳定性要求较高的情况,则需要较高程度的骨整合。例如,下颌植入的初期稳定性高于上颌,但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上颌可以获得更为稳定的骨整合,具有更好的长期稳定性,长期支抗的效果更好。因此,骨整合的程度要适中,植入部位要根据治疗需求进行选择。

整形图片

整形资讯

整形美容项目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