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正畸学:微型种植体在口腔正畸中稳定性的研究进展(4)
发布时间:2022-08-02
发布时间:2022-08-02
2.4、微型种植体支抗的设计
微型种植体大致可分为体部、颈部和头部,其中体部是植入骨内的主要部分,头部是露于骨外用于施加载荷、连接正畸装置的部分。从体部设计来看,目前的微型种植体主要可分为自攻型、助攻型和非攻入型。其中,非攻入型因其避免钻孔、骨/组织碎屑较少、热损伤小、操作简便、骨整合程度低而易于拔除等具有较大的优势。相对而言,助攻型微型种植体在植入钻孔的过程中若孔径过大或钻速不当,容易导致较大骨损伤和初期稳定性不佳,从而造成植入体脱落。采取助攻和自攻方式植入微型种植体,虽然同期骨整合率自攻型大于助攻型,且自攻型量化后动度及牙根接触情况均优于助攻型,但从植入效果来看二者均能作为有效支抗,在选择时应结合患者自身的情况。
微型种植体的颈部结构设计与植入后的应力分布密切相关。Duaibis等通过微型种植体周围的冯·米塞斯应力分析,研究了微型种植体各个设计参数(长度、直径、螺纹的规格、螺纹的形状和螺距等)对植入后应力峰值的影响,并得出植入后微型种植体的应力峰值集中于微型种植体颈部边缘的结论。常少海等通过有限元分析,探究了不同颈部构型对微型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影响,建议临床上采用较大直径、高度至少取骨密质厚度、锥度为适宜角度的颈部设计。
微型种植体的几何参数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首先,就直径而言,多篇文献显示,相对大直径的种植体能增大植入转矩,取得更佳的初期稳定性。但也有研究显示,大直径种植体虽然初期稳定性较佳,却不利于长期稳定。同时,由于患者个体情况不同,个别患者有牙根间距小等特殊情况,而小直径微型种植体具有更易植入、根接近/接触率小的优势,此时更倾向于选择小直径的微型种植体。Romano等认为,依照骨密质厚度来进行大致划分,1.5 mm直径的微型种植体适用范围较广,适用于大多数部位;腭旁正中和旁侧可选用1.8 mm直径的微型种植体;而对于无牙区、上颌结节、粗隆、磨牙后区、腭中缝等骨密质较厚的区域,可结合影像学选用2.0 mm左右直径的微型种植体。就微型种植体支抗长度而言,Motoyoshi认为应当结合考虑黏膜及骨质因素进行选择,正常黏膜区选用6~8 mm微型种植体,而黏膜或骨质较厚区(如腭中缝)可根据影像学选用长度大于10 mm的微型种植体。其次,螺纹作为提供稳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参数对微型种植体植入后稳定性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些学者研究并得出,增大微型种植体支抗的螺距、螺纹角、导程角等参数,能增加植入转矩,获得更好的初期稳定性。
一直以来,也有一些针对提高微型种植体支抗植入稳定性的新型设计出现。有文献显示,在微型钛种植钉头部添加基台的设计可以减少植入在颌骨中造成的应力集中,减轻牙槽骨受压,从而部分减轻牙槽骨所受压力,增加微型种植体支抗的稳定性。Miyawaki等也提出,联合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与一种矛状骨架辅助装置能够提升植入后的稳定性。张强等提出采用平台转换和莫氏锥度设计的种植体,可以有效减少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从而提升植入质量。